服務熱線:400-616-7110
驚蟄到,5大養(yǎng)生要點應注意!
發(fā)布時間:
2019-03-06 00:00
驚蟄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三個節(jié)氣,標志著仲春時節(jié)的開始,此時,天氣回暖,萬物復蘇。所謂“蟄”,是指入冬藏于土中的昆蟲動物,所謂“驚”,是指天上的春雷驚醒了蟄居的動物。因此,驚蟄時節(jié),春雷驚響、天氣漸暖、萬物生長,世界一派春光景象。
驚蟄時期是養(yǎng)生保健的關鍵時期,因為春回大地,萬物開始生長,人與天地相通應,人體的陽氣也應肝氣而上升。肝在五行中屬木,“木曰曲直”,指肝具有生長升發(fā)、條達舒暢的生理特性?!饵S帝內經》曰:“春三月,此謂發(fā)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夜臥早行,廣步于庭,披發(fā)緩行,以便生志。”這概括了驚蟄養(yǎng)生在起居方面的基本要點,要晚睡早起(也不宜太晚,不要熬夜),散步緩行,可使精神愉悅、身體健康。
驚蟄到,5大養(yǎng)生要點應注意!
驚蟄時期,陽氣升發(fā),萬物始生,人若養(yǎng)生,應注意以下5個要點。
1、乍暖還寒,注意保暖。
驚蟄時節(jié),乍暖還寒,氣溫不穩(wěn)定,建議大家不必過早脫去御寒衣服,否則容易著涼感冒。在天氣回暖時,大家要適當?shù)販p少衣被,當天氣轉寒時,則要適當?shù)卦黾右卤?,不要怕麻煩?/span>
2、飲食應清溫平淡
驚蟄時節(jié),氣候比較干燥,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。我國民間素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,生梨性寒味甘,有潤肺止咳、滋陰清熱的功效。同時,驚蟄時節(jié)應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、維生素的清淡食物,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。
3、春困襲來,早睡早起
雖說春節(jié)萬物復蘇,但此時人們往往也很容易出現(xiàn)困倦、乏力的癥狀,無論怎么睡都睡不夠,這種現(xiàn)象被人稱為“春困”。對待春困,應養(yǎng)成早睡早起的習慣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
4、外出運動,恢復“元氣”
《黃帝內經》寫到:“春三月,此謂發(fā)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夜臥早行,廣步于庭,披發(fā)緩行,以便生志。”春天來臨,人體余寒未盡,但外面陽氣升發(fā),多出去走走有助于保持體內生機,恢復身體元氣,增強身體免疫力與抗病能力。
5、心情愉悅,怡然自得
肝屬木,與春季相應,人在養(yǎng)生上應注重肝的養(yǎng)護。由于肝臟的生理特性為“喜條達而惡抑郁”,因此驚蟄養(yǎng)生,情緒上要樂觀,不宜抑郁或發(fā)怒,不要過分勞累,要使自身的精神、情志如春日一般舒展暢達。
驚蟄時節(jié)食療法
一、驚蟄應多吃清淡食物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”意思是說,在人體正氣強盛的情況下,邪氣不容易侵入機體,也就不會發(fā)生疾病,所以增強體質,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。在日常飲食中注意做到飲食品種的多樣化,以保證人體能夠得到豐富而充足的營養(yǎng)素供給。
由于驚蟄后的天氣明顯變暖,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,微生物(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、病毒)也開始生長繁殖,所以人們需要進行飲食調養(yǎng),增強體質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襲。
驚蟄節(jié)氣是傳染病多發(fā)的日子,要預防季節(jié)性的傳染病的發(fā)生,應多吃清淡食物,如糯米、芝麻、蜂蜜、乳品、豆腐、魚、蔬菜、甘蔗等。
維生素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,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入能夠明顯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,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:水蘿卜、辣椒、甜椒、苦瓜、蒜苗、白菜薹、紅菜薹、油菜薹、甘藍(圓白菜)、菜花、西蘭花、芥菜、芥藍、菠菜、蘿卜纓、木耳菜、香菜、莧菜、蘆筍、白薯葉、山楂、黑加侖、沙棘、柑橘、刺梨、番石榴、桂圓、荔枝、木瓜等。
二、驚蟄宜適當進補
驚蟄的飲食原則是保陰潛陽,可以適當選用一些補品,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。一般應選服具有調血補氣、健脾補腎、養(yǎng)肺補腦的補品。像鵪鶉湯、白木耳煮麻雀、清補菜鴨、枸杞銀耳羹、荸薺蘿卜汁、枸杞蛇肉湯、蟲草山藥燒牛髓、扁豆粥等?;蚴秤靡恍┖?、龜肉、蟹肉、銀耳、雄鴨、冬蟲夏草等,燥烈辛辣之品應少吃。下面給大家介紹兩款進補食療方:
1、豬心棗仁湯
豬心1個,酸棗仁15克,茯苓15克,遠志5克,味精、精鹽各適量。先將豬心剖開,洗干凈;茯苓、酸棗仁、遠志用細紗布袋裝好,扎緊口與豬心同入砂鍋,加水適量,先用武火燒沸,打去浮沫,后改文火慢燉,至豬心熟透后,加入少許精鹽、味精調味即成。此湯有補血養(yǎng)心、益肝寧神之功效。適用于心肝血虛所致的心悸不寧,失眠多夢,記憶力減退;以及陣發(fā)性心動過速、風濕性心臟病、神經衰弱、癔病等。
2、燉龍眼黨參鴿肉湯
龍眼肉30克,黨參30克,白鴿肉150克。先將鴿肉洗干凈,切成小塊,與龍眼肉、黨參同入砂鍋,加水適量燉湯,鴿肉熟后飲湯,食肉和龍眼。此湯有滋肝腎、益脾氣之功效。適用于肝腎陰血虧虛、脾氣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、形體消瘦、頭暈耳鳴、心悸不寧、失眠健忘、氣短食少等。
——本文部分圖文來源于網(wǎng)絡——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刪除
下一頁
下一頁